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主持。现场实录如下。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先生为大家介绍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田总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两位发言人,一位是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先生,另一位是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先生。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答记者问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 田玉龙
我有两个问题。数据显示,芯片和汽车生产在近几个月有所恢复,请问是否意味着芯片短缺问题即将解决,对2022年有什么展望?第二个问题,关于因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些国外分析师担心对中国的供应链不利,请问工信部是否关注到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生产平稳?谢谢。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罗俊杰
田玉龙:记者问疫情清零政策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对疫情清零的政策,我看外媒也在分析对工业经济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个政策目前的效果十分显著。我们的疫情防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率先控制住了本土疫情,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都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近年来,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十四五”新引擎。请问去年一年,工信部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怎么看待下一阶段数字经济的走势?如何让数字经济行稳致远?谢谢。
田玉龙:谢谢你的提问。数字经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应该说去年一年,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交叉融合的经济领域,主要还是关键技术的创新问题。去年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创新发展,目前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我们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和应用,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智能手机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字经济的基础,集成电路、软件方面,也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所以,在技术突破上,去年在数字经济上成绩喜人。
第二,数字产业攻坚克难方面,我们也不断壮大了产业经济。这里面有几个特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后,我们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5G网络,这是实现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我们5G基站已经开通了142.5万个。我们的网络产业应用一体化推进,使数字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数字经济发展的韧性也非常显著,去年全年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业务收入增长了17.7%,领先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因为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线上经济以及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以后,对行业的带动性、需求的拉动性显现出来。
第三,制造业数字化也在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去年规上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达到了30.8%,3D打印装备同比增长了27.7%,这都是智能装备的一些亮点。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全国影响力的已经超过了150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2000个,数字技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属于数字经济后发优势的创新型企业,他们的发展比较快。我们相信,这些中小企业未来在数字经济中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四,数字经济的发展生态也在更加完善。我们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优化流程,减少数字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扶持数字经济企业的发展。我们加大和各部门协同,会同各地方,发挥各地方的产业、技术、人才优势,创建一批数字产业集群,这方面效果也非常明显。去年大家在新闻上经常看到,各地在举办有关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展会、论坛,在不断促进数字经济要素的流动,优化聚集产业集群,这方面去年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通过G20等多双边机制,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规则的制定和合作,推动和促进我国更多的数字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该说,这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数字经济的整个发展态势喜人。
后续,我们按照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这个是主线,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我相信,在规划的指导下,我们聚集各方力量,协同各方资源,扎实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平稳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谢谢。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去年一季度基数又比较高,请问您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速,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振工业经济?谢谢。
罗俊杰:谢谢。刚才田总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面对工业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谋划出台一些新的发展政策,特别是在四季度,我们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4个方面提出了16条稳定工业增长的政策举措,有力提振了去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仍然不牢固,特别是全球疫情走势还存在很大的变数,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供给约束隐忧仍存,消费和投资需求依然偏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叠加近期疫情多地散发、基数效应等问题,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所以,我们对此充分认识、提前谋划,采取了一些措施,抓早抓先。去年底已对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开局工作作出了部署,要求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积极指导企业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生产组织安排,加强原材料、用工等一些要素保障,帮助企业在节后尽快复工复产。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抓好疫情防控和继续落实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新变化,会同相关部门从财税金融、保供稳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连环招”,全力以赴推动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好“压舱石”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目前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有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不足?对于5G接下来的发展,工信部有哪些部署和安排,重点是什么?谢谢。
请问过去一年工信部在APP专项整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2022年是否会加大整治力度?这项工作的重点又集中在哪些方面?谢谢。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难解困。请问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谢谢。
田玉龙:谢谢你的提问。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刚才也谈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帮助中小企业助企纾困、激发活力,这是我们去年的重点工作,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小组的带领下,我部协同各部门、各地方,整个成效还是显著的。我们主要发挥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主要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上下功夫,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中小企业的能力提升,这是我们“321”工作目标。而且,采取“少取、多予、服务、培优、赋能”等综合施策,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去年1-11月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20.7%和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和17.1%。所以总的看,还是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我们对一些小微企业用电的大数据监测也显示,去年1-11月份,我们小微企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了9.6%,49.4%的企业用电量超过了上一年的同期水平,反映出生产比较活跃。总体来说,中小企业发展是不错的,但是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着外部产业链、疫情防控等一些问题,还要不断改善和完善。
下一步,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是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稳”字当头,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要继续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帮助中小企业纾困,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要更加精准。
第二,要“进”字发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来推动,使他们提升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强化服务,政府要协同各方面和各地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产融精准对接、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继续下大力气,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第四,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已经印发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评估监督,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加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力度,使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力保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要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专项行动,使我们的条例依法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使中小企业在政策实施中进一步得到实惠,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快速发展。谢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扎实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请问工信部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有进一步的部署举措?谢谢。
田玉龙:谢谢,感谢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心和支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前期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