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年前的广西沿海 大陆架一片汪洋 历经2500万年的沉降 蔚蓝的海水将涠洲岛缓缓托起 数百次火山喷发后 涠洲岛浴火而生 风化剥蚀、海洋风暴、地震海啸 形成了海蚀、海积、海滩的丰富地貌 那片海域暗流涌动 工业的血液亦在海底悄然酝酿 1986年盛夏 中国海油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合作开发的 涠洲10-3油田正式投产 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 “南海希望号”浮式生产储油轮(17万吨) 收获了南海2000米下 脉动已久的第一股工业油流 为南海西部油气开发吹响号角 漫长的地质演变为海油人指明航向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 1990年8月 自营油田涠洲11-4开始建设 充分利用了涠洲10-3油田 已有的生产设施 投产后日产2000立方米油当量 走出了一条 资源共享、滚动开发海上边际油田的新路子 在大力开发海洋油气的同时 海油人着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平台员工定期对生活污水 取样化验,严格监管 除了油气什么都不带走 除了绿色什么都不留下 (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鲸鲨造访涠洲11-4油田) 储油轮运营成本高,维修难度大 单点系泊系统 时刻接受着南海恶劣天气的考验 海油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涠洲岛上新建一座 集油气水处理、轻烃回收和产品储存外输 于一体的油气综合处理厂 1998年,有限湛江分公司第一个 自营综合性油气处理终端 涠洲终端正式投用 (1998年8月,初见规模的涠洲终端) (涠洲终端处理场内的生产处理设施主要有原油脱水和稳定系统、天然气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脱硫装置、炭黑生产装置、产品储运系统。) 1997年3月 几个年轻人在北京京信大厦相聚 他们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 涠西南油田群开发工程项目 总体开发方案设计 一年后 八条桩腿的涠洲12-1A平台 在南油码头进行模块建造安装 是当时亚太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油气处理平台 1999年3月12日 涠洲12-1油田提前三个月投产 这座涠西南地区未来的“海上枢纽站” 静静地守护在涠洲岛旁 翘首以盼着 独属于涠洲油田的“灿若星河” 涠洲12-1油田的投产 证明了南海石油开发的无限潜力 也坚定了海油人 孜孜不倦追求高质高产的信心 面对着储量少、产量低 装备不够先进的被动局面 海油人敢啃“硬骨头” 勘探开发多点开花 涠洲11-1油田、涠洲12-8W/6-12油田、 涠洲11-4N油田相继投产 涠洲油田群 在2014年产量直破300万立方米大关 NEWS 2013年3月 一座身形更为庞大的油气水处理平台 涠洲12-8W/6-12枢纽平台(PUQB) 成功投产 通过栈桥与涠洲12-1A平台相连 从其手中接过了“枢纽站”的接力棒 2018年 涠洲油田群年产量达471万立方米 一跃成为中国南海最高产的油田群之一 面对浅海海域储量小、分布散的局面 海油人将开发重点放在涠洲海域 颇有潜力的卫星小油田上 作为涠洲二期滚动开发项目 涠洲12-2和涠洲11-4NB“双子星”的投产 为涠洲油田群 在2017年上产400万立方米 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双子星”——涠洲12-2和涠洲11-4NB) 涠洲油田群平台数量多、密度大 如何做好油田群 数十个平台的一体化管理 成为海油人需要攻克的新难题 鱼骨! 涠洲人脑洞大开 他们想到错综复杂的海底管线 犹如一条条鱼骨 井口平台的油气 经海底管线输送至中心平台 而后输送至中心枢纽站 最后到达涠洲终端 为持续推进生产工艺一体化管理 涠洲油田群以PUQB为中心 上下游联动协调资源互补 37条海底管道,409公里 18条海底电缆,168公里 将涠洲油田群串珠成链、串链成结 在水深30~40米的涠洲岛海域 编织了油、气、水、电四张网 有效提高整体系统运行效率 看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实则是海油人呕心沥血的成果 于2008年组网成功的涠洲电网 结束了涠洲油田群各平台过去 自成“孤岛电站”的时代 连点成网、电能互补的举措 提高了各平台的供电稳定性 减少了“孤岛电站”电能浪费 降低了新油田电力投资成本 助力油田群绿色发展 今年1月22日 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光伏电站 涠洲油田群光伏电站正式投运 铺设太阳能光伏板约3.6万平方米 总装机容量4.5兆瓦 投运后平均每年 可向涠洲油田群及涠洲岛居民 提供绿色清洁电力517万千瓦时 涠洲终端建成投用后 自1999年起 涠洲油田群开始为涠洲岛供电 解决了困扰当地发展的头号难题 搭建起“海陆联网、智能分配”的 能源共享网络 通过天然气发电 涠洲油田群已累计 为当地低价供电超3.26亿千瓦时 守护我国最美海岛的万家灯火 产自涠洲油田群的海底天然气 走进岛上的千家万户 居民炉灶快速暖起来 海岛告别了多年遍地炊烟的图景 绿色植被多了起来,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在共同推动涠洲岛发展的同时 中国海油于2016年启动 “美丽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村”建设项目 建设岛上保护村生态文化中心 开展乡村排水管网及配套绿化工程 推动涠洲岛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