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远处街灯星光点点,近处的大型装置上灯光璀璨,工人穿梭其中,机器轰鸣不绝于耳,好一派忙碌景象!
虽然已经离开泉州4个多月,但马小强仍不时回想起在中化泉州石化参与大检修工作的日子。作为泉州石化大检修项目天华院团队的负责人,马小强带领近百人团队在10天的紧迫时间内日夜奋斗,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此次检验检测任务。
这是泉州石化自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检修,近万人参与其中。天华院团队承担的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服务项目第三标段的任务,预计涉及280多公里管道和300余台容器,但留给团队正式开展检验检测的时间只有10天!
尽管天华院在各类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检验检修和各类化工大型装置的制造、安装、修理的监理上拥有着40余年的深厚积淀,但在项目动员会上,不少团队成员心里对于此次项目仍捏着一把汗。
项目要求大家不仅要专业、高效、精准地检出设备管线存在的潜在缺陷和问题,还要对所发现问题逐一修复并且复检合格。10天!巨大的工作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小强心里更是清楚,泉州石化这个厂区,未来的10天将成为团队有别于以往的一个特殊“战场”。这是新中化成立以来,天华院首次参与到集团系统内其他兄弟单位的项目中,自上而下的关注和压力可想而知。
因为特殊,马小强得到了公司最大力度的支持。公司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检修方案,认真论证检修项目,全力做好人员、物资、组织等各项准备工作。
2021年10月8日,天华院“先遣部队”首先进驻泉州石化,进行前期的原始资料查阅、待检设备的视图绘制、待检部位的打磨预处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1月底,大检修正式拉开序幕,由26名压力容器检验人员、24名压力管道检验人员、8名无损检测高级人员及30余名无损检测及理化分析技术人员陆续奔赴检修现场。这近百人组成的攻坚队伍具备着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水平。
随着他们一同奔赴“战场”的,还有诸多高精尖的检测设备和先进技术手段,诸如多功能超声成像检测技术(TOFD、相控阵)、长距离管道低频超声导波检测技术、高频超声导波检测技术、低频电磁罐底腐蚀检测技术、带防腐层阵列涡流成像检测技术、DM防腐层检测技术、X射线应力分析技术、超期服役压力容器安全评价(合于使用评价)技术、现场数码金相显微技术、工业DR 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等等。
检修现场,热闹非凡。大家将此次大检修当作验证自己能力的最佳考场。为了交出满意答卷,马小强与同事们日夜驻守检修现场,组织调度、统筹安排,确保工作进度与质量。“任务挑战大,但我们决不能放松对检验质量的要求。”他对团队如此强调。为此,他要求所有初检发现的缺陷都必须经过检验员、检验师、技术负责人使用不同检验方法进行三级复检,对缺陷进行百分之百的精确定位、定性。
铆足干劲,全力冲刺。检验检测是个细致活,需要技术人员每天背着沉重的十多斤的设备在管线和装置上一步一步丈量。上管架、爬高塔,对于大家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生产装置内管线众多错综复杂,为了得到精准无误的空视图,技术人员需要来回多次观察测量才能完成一次绘制。200多公里的管线,换算下来,技术人员前前后后走了600多公里。
每一台需要内部检验的容器都是一个受限空间,安全措施一项都不能少。检查前,检验人员对反应器盲板隔离,进行强制通风,每个时间段进行气体分析;检查中,检验人员要身穿全套防护服,佩戴安全带,系挂安全绳和防坠器,佩戴安全帽,安装头灯,最重要的是要佩戴面部长管式正压空气呼吸器和四合一气体报警仪。这么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进入烈日暴晒容器内,五分钟内就能让人汗流浃背。每一次休息换气时,都可以看到检验人员满是油污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每日如此行走在装置间,累是不假,但看到每天的进度推进,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最终,天华院团队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泉州石化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装置等528台压力容器、3600条压力管道的检验检测任务;累计发现不合格管件38处、需修复容器34台;配合返修复检合格率100%。同时,团队对芳烃抽提装置抽提蒸馏塔塔底再沸器、1#锅炉一级省煤气、冷渣器等反复失效的设备进行了多种针对性的试验研究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了多项设备“老大难”问题。
“合理的组织调配、充足专业的检验人员、及时的整改措施及方案,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了各类缺陷的检出效率。”在复盘此次大检修项目时,马小强如此总结。
经过泉州石化大检修这一役,天华院检验检测团队的信心更足了。截至目前,天华院已深入开展了在役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定期检验8000余台/次、压力管道550余万米,理化检验和失效分析项目约100多项,并对乙烯、合成氨、尿素、硫酸、磷胺、纯碱、炼油、聚丙烯等大型装置中的3000余台套关键设备的制造、安装、施工提供监理服务。
马小强表示:“作为化工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我们希望在不断的实践中为整个产业链贡献更大的力量。”